语文教学规律之整体感知应用策略
但凡一篇新授课文,都要进行整体感知,以前总觉得得有,却不知为何有?自前年与高老师讨教,方明白个中缘由。
课前预习的再充分,在本堂新授课的开始,必须要先让学生建构一个40分钟内的小认知体系,这是人的认知轮原理。体系是理解基础,体系是语用前提,体系是皮,其他教学活动是毛,“皮之不存,毛将焉附?”建构体系的物化表现就是对文本的整体感知。
一般有三种途径来整体感知:学生分句、分段解读;学生自由放声朗读;默读。
第一种最实在最有效。面向学生的面最广,既能锻炼全体学生的倾听能力,又能掌握最真实的学生初读水平。在自己朗读和倾听别人的过程中对全文有了最完整的整体感知。同时教师可以利用这次接读,完成纠正发音、排疑解难纯知识性不需要细读课文时解决的小问题。要特别注意的是教师要做到两点:一是评价要适时、准确,具有激励性;而是小问题的选择要少,处理方式要尽可能简洁明快,不影响整个接读的流畅性。具体案例详见《军神》2012版中的接读环节。(全文篇幅5分钟之内,强烈建议)
第二种最常见,尤其公开课最常见 。对教师来说,既便于控制时间,又显得课堂上书声琅琅,一片繁荣。如是家常课,也辅助第一种接读而用,因为自己的学生,朗读水平都摸得门儿清,自由朗读完后,有选择地有重点地抽查几个也能完成整体感知的任务。前提是全体学生都要养成自己读也读完,也要发挥出自己最高水平。另外,一定要让学生带着任务去读。实践证明,问题不易过多过难过深,不能把需要静默细读的问题放在这儿。以不影响学生朗读的流畅性,读完后略一思考就能找到答案 的为宜。
第三种是长文短教的方法。默读时要有难度适中的问题做任务。由于学生不出声,不好判断是否都读完。可以通过长期训练让学生达到默契。默读结束,端正坐好,给老师暗送一秋波,以示完成。老师自己预设时间,到时看看“端坐率”即可。问题的反馈有时可以弥补第三种达不到第一种效果的遗憾。如《穷人》一课,全文朗读完需9分钟,默读约5分钟。问题是:题目是“穷人”,全文却未见一个“穷”字,托尔斯泰将它隐藏在字里行间,拿起笔,默读全文,画出来,想想你的理由。学生汇报的点很多,师都预设好评价。一是深化学生对文本整体的把握,而是为切入教学难点----心理活动或环境描写或对话做好铺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