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阅读教学中盲生与文本对话的策略
《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教学应在师生平等对话的过程中进行。”“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盲生因自身缺陷与文本之间展开对话需要一定的对话策略。采取对话策略从而更好地形成对话。教师在盲生与文本对话中起什么作用?怎样起作用?罗森布拉特说:“教学是通过阅读课文来引导学生进行自我评价,以提高其个人从课文激发思维能力的过程。思维发展的起点在于必须依靠每个人自己的努力,发挥自己的才智,针对课文的刺激组织相应反应。教师的任务就是促使形成良好的相互作用,或更确切地说,是引导具体阅读者对具体作品产生交流。”为促进盲生与文本的有效对话,在教学中可采取如下策略来引导盲生与作品产生交流与对话。
一、给予如何阅读的知识指导。
教师可给盲生一些关于如何阅读的知识指导。在教学中发现盲生的阅读往往是处于无序无方法的状态中,因此,教师的阅读指导相当重要。这些知识不一定深,但要实用。盲生在较短时间内应该能够掌握,并运用于阅读实践。
1、熟读课文。阅读是理解的基础。要产生深刻透彻的理解,就必须反复阅读。古人云“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就是这个道理。文章的主要观点、中心意思及写作思路等都是隐匿于文章之中的,因此只要反复阅读、强化感知,才能深刻领悟和准确把握。而对盲生来说,由于其视觉器官的损伤,导致他们在与文本对话的过程中会遇到正常学生所没有的困难,如:盲生不能学习汉字,只能通过盲文进行文本的交流;在学习方式上,只能通过“以手代目”、“以听代看”了解周围的一切。因此,在阅读教学过程中,强调盲生熟读课文就显得尤为重要。但有些盲生却急于求成,忽视对原文的阅读,只是泛泛而读,不求甚解,草草了事。因而对原文一知半解甚至形成错误的认识。在此基础上进行理解,就成了“无米之炊”,得出的结论是空洞的。当然,熟读并不等于机械重复,在熟读的同时应给予思维一定的时间和空间。
2、深思内容。只要深思,才有发现。所谓深思,就是读者应站在作者的高度,有机结合自身的文化素质和主观意识,积极、高效、缜密地运行思维,深刻发掘文章深层意蕴的心理过程。任何文章都会给读者留下一定的思维空间。因此,我们不应惰于思考,应深化思考,惟其如此,问题的解决才如“庖丁解牛”,迎刃而解。深思的前提需要教师进行充分的备课,在教学中选择恰当的教学方法 , 灵活选用多种教学策略,从而让盲生以喜闻乐见的形式进入到对话中。假若仅是总结和给予,盲生习惯了,难免会形成一种惰性,要么不思考,要么不认真思考,根本不可能实现盲生与文本心灵的对话。
3、整体理解。文章是作者的意识整体。各部分之间,各个层次之间都是血肉相联,浑然一体的。因此,我们不能“只见树木,不见森林”,忽视文章的整体性。正确的做法是引导盲生从文章的整体出发,应于文章的高处大处着眼,由浅入深,层层深入,层层确定。惟其如此,盲生的理解才不失之偏颇,谬误丛生。
二,随课文举例,教会盲生提问。
在教学课文时,教师随课文举例子让盲生明白怎样在阅读时与作者对话、与作品中的人物与事件对话,会收到比较好的效果。一个比较好的策略是教会盲生在阅读过程中不断提问。教会盲生提问,既是促进教学改革,把教法改为学法,又是进一步落实新课程标准的具体途径。盲生学会了提问,才能激起浓厚的学习兴趣、产生积极探求解决问题的热切期望。大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曾经说过:“发明千千万,起点是一问。禽兽不如人,过在不会问。智者问得巧,愚者问得笨。人力胜天工,只在每事问。”教学中,教会盲生提问,才能逐步培养盲生探究性阅读和创造性阅读的能力,阅读对话就能不断展开、不断深入。那么,如何引导盲生提出问题呢?
首先,从文章题目入手,引导盲生提问。
文章的题目,往往是文章内容的精辟的提炼、主旨所在,犹如文章的“眼睛”。启发盲生通过课题去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可使阅读带有浓厚的趣味性。如教《谈生命》一课,读题后,教师提问:“读到这个课题,你最想问什么?”引导盲生大胆提出问题,盲生的回答有“我想问生命是什么?”、“生命是怎样的?”、“生命有什么特点?我们应该怎样珍惜生命?”等。由读题质疑开始,引领盲生与作者产生共鸣,很自然地使盲生走进文本。在教学中,教师要启发盲生根据不同类型的题目,采用不同的提问方法。以人物命名的课文写他(他们)的什么?作者为什么写他(他们)?以中心事件命名的课文,写谁去做什么事?时间、地点是什么?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怎样?用其它方法行不行等。这样,针对盲生的提问,引导盲生读书思考,讨论交流,课后搜集资料等,问题解决了,课文也就懂了。
其次,边读课文边提问。
阅读是一个不断发现问题、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盲生有疑,教师应该鼓励盲生在阅读课文中积极思维,读中生疑,踊跃生疑,让盲生自己阅读,体验感悟课文,去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这样才是有价值的。
1 、提自己读懂的问题。课堂上,可让盲生静心阅读文章,然后设计一些问题去考考盲生,引导盲生设计问题可从课文内容、标点符号运用、课文中心、重点词句等方面入手。如教《燕子》一课,盲生会问:“燕子为什么不分昼夜地飞?”燕子到甲板休息为什么用‘落’不用‘飞’,用‘伏’不用‘站’?水手们为什么用“崇敬的目光望着远飞的燕子?” ...... 盲生提出的问题是否有价值,取决于他对课文的理解程度。因此,教学中首先要鼓励盲生提问,不管什么问题都让他们去提,以调动他们的积极性,然后慢慢引导,通过分析比较、归类,让盲生知道怎样提有一定深度的问题和恰当地表述问题方法,从而提高教学效率。同时,对盲生提出的问题,教师要用心去倾听,充分的关注,并善于利用盲生问题资源,引导盲生深入讨论学习。有时盲生提到“举一反三而动全身”的问题或者是新颖别致的问题,教师要顺势抓住这一问题,引导盲生读、议、辩,让盲生畅所欲言,教师适时点拨,充分发挥盲生的创造性,寻求多样的描述方式,拓展盲生思维,培养盲生的探究精神和创新意识。
2 、提没读懂的问题。阅读教学中,让盲生积极思维,读中生疑,最后在读中释疑。由于盲生知识水平,理解能力等方面存在差异,课文中有一些盲生无法解答的问题,教师要鼓励盲生质疑问难,并在盲生质疑中提炼出研究专题,巧妙地解决。如《赠汪伦》一课,当盲生读到“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旺伦送我情。”两句时,盲生会问:“李白为什么要用桃花潭水比作友情呢?”面对这个很有价值的问题,教师要不失时机的地问:“谁能回答这个问题?”盲生们纷纷议论开了,教师巧妙地利用盲生的疑问,把“深千尺”的“桃花潭水”和汪伦送别李白的深情联系起来,从“水深”悟出“情深”,体现了这首诗所表现的最本质的东西。
第三,从词句入手,引导盲生质疑。
课文是通过语言文字表达思想内容的。因此,在阅读教学中,要注意引导盲生深入思考,认真钻研,仔细领会文章中的重点词语和句子的含义,体会作者如何运用语言文字表达思想和情感。如教《一定要争气》这课时,盲生读到:“童第周17岁才进中学。他文化基础差,学习很吃力。”时,都会抓住“基础”这一新学词提问。有的问:“‘基础’是什么意思?”有的问:“从那里可以看出童第周文化基础差?”“童第周又会怎样做呢?”还有,学习《做风车的故事》时,文中有这样一句话:“牛顿羞得满脸通红,他捡起摔坏的风车,心里难受极了,但是没有流一滴眼泪。”盲生提出:“牛顿为什么没有流一滴眼泪呢?”教师只要引导好盲生抓住重点词句提出问题,就可以让盲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和体验。
大教育家陶行知告诫我们:“与其把学生当作天津鸭儿填入一些零碎的知识,不如多给他们几把钥匙,使他们可以自动地开发文化的宝库和宇宙之宝藏。”只要我们能在阅读教学中引导盲生积极思考,教会盲生会问、善问,盲生自主探求知识的兴趣必定浓厚,求异思维,创新意识必定能发挥出来。
三,帮助盲生清除阅读障碍。
在阅读对话中盲生常常会出现一些阅读对话的障碍,比如词语障碍、术语障碍、背景知识障碍、理解障碍等。教学中教师可采取一些措施帮助盲生清除阅读对话的障碍。一是借助资料。阅读障碍的出现也可能由于盲生缺乏相关的背景知识,或者所依托的知识不够,这样就可能使盲生无法理解或达不到相应深度的理解,这种情况下,可以指导盲生借助课外资料进行阅读。二是变换角度。当阅读对话不能进行时,可以尝试变换理解的角度。寻找新的切入口,使对话得以继续。当然,还有一些障碍由于盲生人生阅历的原因可能是他们无法越过的,不过随着阅历的丰富,他们会在今后的人生阅历中理解的。
现代阅读教学应是盲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每个人都必须经过自己创造、理解、构建、体验,才能形成自己的精神世界。教师要善于挖掘教材中有利于盲生体验、感悟的内容,创设有利于盲生主动体验的环境,能够参与对话,引导盲生独立思考,加强盲生对语言文字探究过程的体验。教学中,我们要珍惜盲生的独特体验,尊重他们的多元理解,将盲生引向自然、引向社会、引向生活,让盲生站在语文学习的最前沿,让盲生真正学有所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