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一点思考
泰安师范附属学校 小学数学 刘万元
因为我是一名小学数学教师,所以我的工作室建立之初,就把其重点定位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研究,期待和工作室的同事们在专家的引领下能有所获。结合自己近20年一线教学的体会,个人对于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有一些粗浅的认识,和各位同仁们共享。新课改之后,数学课堂教学改革呈现了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繁荣景象,各种教学理论、教学模式、教学方法都出现了。但不管怎么改,数学教学始终有一些必须坚持的东西,我们到底应该坚持什么?我的体会是,数学课堂教学应该是在交往互动的过程中,抓住数学本质,引领学生经历知识形成的过程,以简约的形式上有数学味的数学课。这里面有几个关键词:过程、本质、简约、数学味。关键词一:过程教学中要注意两个过程,既要重视师生交往互动的过程,又要重视知识的再现过程。有了交往互动,课堂教学才显得生机勃勃,学生才会变成课堂学习的主人。知识的再现过程有助于让学生了解所学知识从何而来,是为了解决什么问题,有助于知识体系的建构。
传统意义上的数学教学强调知识的传递和技能的训练,课堂教学摸式基本上是灌输——接受,学生的学习方式基本上是听——记——练。“精讲多练”成为传统课堂中的经典模式。新课改背景下的交往互动力求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师要创设民主、和谐、宽松的学习氛围,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与积极性。学习资源应是现实的、有趣的、富有挑战性的,童趣化的、生活化的,利于学生开展自主性、合作性、探究性的。新课标中强调“数学知识的教学,要注重知识的生长点和延伸点,把每堂课教学的知识置于整体知识体系中,注重知识的结构和体系,处理好局部知识与整体知识的关系,引导学生感受数学的整体性,体会对于某些数学知识可以从不同的角度加以分析、从不同层次进行理解。”实际教学中要注意“往后退,退到知识发生的地方。”怎样往后退?以《千以内数的认识》为例,这部分知识的本质是位值制、进位法、符号化思想,而计数单位是承载位值制、进位法的前提与根本。怎样让学生体会计数单位的实质是教学的核心问题。在认识“千”这个计数单位的时候,创设了这样一个问题情境:请每个小组的同学想办法得到大约1000粒豆子,看哪个小组最聪明,最先完成任务。一个“大约”,就蕴含了计数单位的本源。学生在面临这个问题的时候,需要动脑思考解决问题的策略和办法,如果一粒一粒地数,以一为单位进行计数,不能达到最快的目的。那么以谁为单位计数最快?需要用更大的计数单位来计数,借助学过的“百”这个计数单位进行数数。通过数出准确的100粒,有了“百”这个计数的标准,就可以数出10个百就是1个千。这一问题情境的创设就蕴含了计数单位的本源,解决问题的过程也面临着思考知识本源的任务。关键词二:本质数学是逻辑性非常强的学科,是讲道理的学科。只讲怎么算,不讲为什么这样算是不行的;只讲图形的面积公式,不讲这个公式怎么来的也是不行的;只认识折线统计图怎么看怎么画,不讲为什么学这种统计图也是不行的。但很多道理是没法给小孩子讲明白的,怎么办?可以采取学生可接受的直观的方式来体会道理。
比如2的倍数的特征为什么只看个位,不看其他位呢?这个是可以经过证明得到的,但让小学生去进行规范的证明是不可能的,怎么办呢?可以选择一种比较直观的方式来渗透道理。可以采取分小棒的方式:判断是不是2的倍数,就看一下把小棒2根2根分能不能正好分完,如果十位上是1,那就是1捆小棒,2根2根分正好能分成5份,如果是2捆,那就是2个十,也能正好分完;以此类推,十位上不管是几,都能2根2根正好分完,百位、千位等等其他数位上也都是这个道理。所以,最后只看个位上能不能2根2根正好分完就行了。这个过程实际上就是借助直观进行推理。
关键词三:简约所谓简约,是指情境创设要简化有效、素材选择要简单有目的、活动组织形式要恰当高效、结构安排要简要明晰、媒体使用要经济实用。“简约”既表达了数学学科的本质特征,又体现了数学教学的内在要求,简约教学应该成为数学教师在掌握了数学自身发展规律和儿童数学学习规律后的自觉追求,是对数学课堂教学的理性回归。
“提领而顿,百毛皆顺”,数学课堂教学要走向简约,有一条清晰的“线路”是前提和保证。“主线”明了,确定教学目标、安排教学环节、取舍教学内容、考虑教学进程、有效组织教学时就有了根本出发点和终极指向,课堂教学的结构和层次就容易清晰起来;“主线”扣紧了,起转承接、轻重缓急就能落在实处,课堂教学的动感和韵律也就自然而然显现出来。“9加几”中的“凑十法”、三角形面积计算学习时的“转化”思路、旋转和平移的“运动特征”等均属于“主线”,它是课堂教学的“魂”,是课堂教学有序有效的根基。
数学课堂的简约化,必然对教师的教学组织和控制能力提出了高要求。没有深度的思考和全面的把握就不可能形成简捷完美的教学预案;而再完美的教学预案,如果没有教师有效的调适、智慧的引领,没有学生的充分参与和自主建构,课堂实施也只会变得像一盘散沙,不可能实现有效的教学。
数学课堂教学走向简约,要求教师学会做减法。这种减法,并不是简单地对教学素材、教学环节进行机械割舍,而是要艺术地进行整合、提炼,合理去除那些多余的环节、无效的程序。比如,当我们在课堂上用各种手段试图唤起学生的生活经验时,我们有没有尽量排除生活经验中消极因素的干扰,及时进行数学化引领?当我们热衷于动手操作时,我们是否舍得砍去价值不高的操作环节,用想象、推理等数学的思考来替代?对人为规定的数学名词、术语等,我们选择的是过多的演绎还是直接告诉?在对某一知识点的教学进行适当拓展的同时,我们有没有恣意拔高将后续知识提前学习,拔苗助长?
简单到极致,就是美丽。大美至简应该作为我们要追求的境界。
关键词四:数学味数学教育自然是以“数学”内容为核心,可惜的是,这样的常识,在课改之初的一段时间,在一大部分数学课堂上似乎不再正确了。评价一堂课的优劣,只问教师是否创设了现实情境,学生是否自主探究,气氛是否活跃,是否分小组活动,用了多媒体没有,至于数学内容,反倒可有可无起来。这实际是一种去数学化的倾向。叶澜曾提出,每个学科都有两个层面的价值,一是各个学科共通层面的价值——就是要形成学生主动健康发展的意识与能力;二是学科教学层面的价值——也就是学科本身的知识、技能、思想、方法。课程改革是让我们把以往我们淡化的学科共通层面的教育价值给凸现出来,但绝不是否定学科教学层面的价值。我们的课堂教学不能再从数学外部找亮点而要从数学的内部去挖亮点,要让数学课充满“由内而外”的魅力,而不再是去为它寻一件漂亮的衣裳。这个亮点就是“数学本质”和“数学思考”,魅力就是“数学思想”。“感悟数学思想”应该是当前乃至今后一段时间小学数学教学的一个热点。一堂好课的标准可以有若干,但核心的只有两条,一是学生是否理解了数学本质,二是学生的思维是否得到发展。其中理解数学本质不只是包括掌握基础知识、形成基本技能,还包括感悟蕴涵在数学知识形成、发展和应用过程中的数学思想。史宁中教授曾经提出:学生学数学与不学数学最本质的区别在于培养人直观的能力、演绎的能力、逻辑地思考!其实就是以数学知识为载体促进学生思维的发展。知识是基础,方法是中介,思想才是本源。有了思想,知识与方法才能上升为智慧。数学是能够增长学生智慧的学科,只要抓住数学本质,与新课程理念有效结合,才能发挥数学教育的最大价值,凸显数学本色!这样做本身就是使数学课回归数学味,找回数学教学的灵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