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同城空降服务平台官网_全国空降快餐联系方式_大学生空降平台

 泰师附校 > 王书茵名师工作室

变困境为胜境

花谢花飞 2018-01-10 10:26:16
变困境为胜境
泰安师范附属学校   王书茵

在教学中,虽然老师经过了精心的设计、充分的预设,但由于学生的情况千变万化,仍然不可避免地会遇到学生出人意料的回答。在一些名师的展示课上,我们每当看到名师对于这些意外机智、精彩的应对,往往拍案叫绝,对名师的课堂机智、教学智慧深感佩服,这往往成为整堂课的亮点之一。但是很多教师上课时遇到这种情况,却容易惊慌失措,不是无计可施,置之不理,就是应对不当,事后懊悔不已,挫败感十足。
那么如何在课堂上正确应对学生出人意料的回答,把困境变为胜境呢?我认为,老师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努力。
首先,教师心中问题目标必须要明确坚定。
课堂上每一个问题,都应该是老师潜心研究、精心设计的,是不可缺少的,是有着特定作用的。老师设计这个问题,到底有什么作用?是引导学生加深理解?是帮助学生发展思维、探索规律?还是引导学生学习语言、积累语言?老师要做到了然于心,明确坚定。当学生的回答出现了偏差,教师不要慌乱,要顺势而导。
老师对于每个问题,都要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心理特征、认知水平,做出尽量多的充分的预设。有的年青老师备课,预设明显不足,甚至只有一个准确答案。于是,在课堂上,老师叫起一个又一个学生,期待有一个学生答出这个准确答案,这是典型的“问学生要答案”,一定是行不通的。学生才是学习的主人,老师的教是为学生服务的。老师要陪伴学生经历学习的过程,帮助学生克服学习的困难,引导学生取得学习的成功。因此。老师要充分预设,不同层次的学生面对这个问题,会遇到什么样的困难,对学情了解越深,考虑越周到,课堂上就会越从容。
例如,老师为了引导学生理解《我的“长生果”》这个题目使用比喻手法的妙处,设计了这样一个问题:“看到长生果”你想到了什么?”结果一个孩子站起来就说:“我想到玉皇大帝把一个长生果送给了他的爱妃。”这个孩子跳跃性的思维方式、出乎意料的答案,顿时令台上、台下一片笑声。一时间老师陷入了困境。这时候老师怎么办呢?我觉得可以这样说:“是啊,长生果可是个好东西,就连玉皇大帝都视若珍宝呢!那你知道长生果有什么神奇的作用吗?”再让学生体会“长生果”与书的相似之处,进而体会比喻手法的妙用。俗话说:万变不离其宗,只要教师心中有明确的目标,就不怕被学生的回答牵着鼻子走。
其次,问题设计指向性要明确,表述要准确。
教师提出的每一个问题,表述必须是准确的、指向性明确的,不能有歧义。一个表述不准确的问题,或者指向性不明确的问题,会把学生的思维引向向纷乱、模糊,甚至是错误,由此带来的意外答案,百分之百是老师的责任。这种情况是老师必须要坚决杜绝的。
例如老师想让学生理清给作文拟题目要先确定内容,再根据内容定题目。老师一开始的问题是:“你是怎么给作文定题目的?”由于这个问题指向性并不明确,所以学生的回答五花八门,有的说:“我向同学请教的”,有的说:“我用心情做题目”等等。后来,调整问题,让学生根据自己写过的一篇观察事物的作文为例,问题改为:“当时你观察了什么?取的题目是什么?”指向性明确了,学生的思维就有了方向。再次试讲时学生的回答就好多了。
第三,教师要认真倾听,迅速判断,准确评价。
年青老师一定要克服背教案的习惯,课前要把教案内化于心。上课时,老师不能总想着教案,要真正把注意力放在学生身上,必须认真倾听学生的回答。当学生的回答出现了偏差,教师要迅速做出判断,学生的问题出现在什么地方,是理解问题有误?是认识有限?是语言表达困难? 只要问题找的清,在随后的评价中找到应对之策就相对容易了。当然这个评价是以表扬和激励为主,对学生进行鼓励,更要以恰当的、学生可接受的方式指出问题,给学生提出修正建议。
例如老师在课堂上有一个问题:“读了《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这个题目,你的脑海里浮现出来谁的形象?”一个学生站起来回答:“我的脑海里浮出了周恩来副总理的形象。”只要老师不慌乱,我们就可以发现,这个学生的回答出现了两个问题,一个是认识问题——周恩来总理是总理,不是副总理。一个是表达问题——脑海里浮现出,不是浮出。问题摸清了,那老师的评价语就得包含对这两个方面的纠正。我觉得可以这样说:“首先,我要告诉你,周恩来是新中国第一任总理,是深受中国人爱戴的好总理,不是副总理。另外,我们应该说“脑海中浮现出”,不是“浮出”。请你再说一遍好吗?”

当然了,教学机智不可能速成,教师真正的教学功夫在课外,教师要在课堂上化失误为精彩,就要多读书,多积累,不断提升个人的文化水平和专业素养,多磨练自己的思维和语言。只要“心中有学生,眼中有学生”,真正为学生而教,就能直面问题,无惧挑战,沉着应对,在课堂上实现师生共同的精彩。
回复
点我快速回复!